分享:五分钟浏览2019最新乙肝学术干货

2019-03-16 10:20:00 作者:乙肝新闻 人气:

导读:ETV治疗后肝硬度测量值早期下降可预测肝纤维化逆转情况¹目的 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(CHB)患者中评估肝硬度测量值(LSM)变化对肝纤维化组织学变化的预测作用。设计&nbsp...

ETV治疗后肝硬度测量值早期下降可预测肝纤维化逆转情况¹


分享:五分钟浏览2019最新乙肝学术干货

目的

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(CHB)患者中评估肝硬度测量值(LSM)变化对肝纤维化组织学变化的预测作用。

设计

前瞻性队列研究,纳入接受恩替卡韦(ETV)治疗的CHB患者,在基线及其后每6个月评估一次患者的病毒学、生化学指标和LSM。在基线和治疗18个月时进行肝活检。肝纤维化逆转的定义包括以下2种标准:①Ishak评分降低≥1期;②Ishak评分降低≥1期或治疗后P-I-R分类为“逆转为主型”。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和受试者工作曲线(ROC)分析评估LSM的动态变化及其对组织学逆转情况的预测价值。

研究流程图

结果

根据Ishak逆转标准,在抗病毒治疗18个月时,212例CHB患者中的86例(40.6%)达到肝纤维化逆转。总体而言,LSM降低与Ishak评分降低相关。发生组织学肝纤维化逆转的患者在开始治疗后最初6个月内LSM的下降速度更快(ΔLSM%Ishak = -2.19%/月,P = 0.0025;ΔLSM%Ishak/PIR = -2.56%/月,P = 0.0004)。基于基线FIB-4、Ishak评分、LSM、血小板、白蛋白和这些指标在治疗6个月期间的变化幅度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以预测组织学逆转(AUROCIshak = 0.74,95% CI:0.67~0.80;AUROCIshak/PIR = 0.81,95% CI:0.74~0.87)。

CHB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LSM的双相变化模式

(治疗最初6个月时的LSM降幅与肝纤维化逆转相关)

讨论

局限性

  1. 缺乏治疗6个月时可与LSM直接对照的组织学结果;

  2. 缺乏长期组织学结果,无法评估LSM应答对长期组织学逆转的预测意义;

  3. 研究中建立的模型较复杂,实用性和便利性有待改良。

结论

在CHB患者中,ETV治疗开始后最初6个月期间的LSM变化可以预测抗病毒治疗18个月时的组织学肝纤维化逆转情况。



2

CHB患者停用ETV或TDF治疗后的病毒学复发率²

背景

ETV和替诺福韦酯(TDF)是两种可用于CHB患者长期单药治疗的一线治疗药物。CHB患者停用ETV或TDF治疗后病毒学复发率较高。

目的

比较无肝硬化的CHB患者停用ETV或TDF后的复发率。

方法

回顾性-前瞻性研究,纳入接受ETV治疗的CHB患者342例(HBeAg阳性108例, HBeAg阴性234例)和接受TDF治疗的CHB患者165例(HBeAg阳性46例,HBeAg阴性119例)。所有患者均在治疗结束后随访至少6个月。所有患者根据2012年亚太肝病学会(APASL)指南标准停药。

患者流向

结果

与停用ETV的患者相比,停用TDF的患者病毒学和临床复发率较高,复发时间较早。在根据倾向评分(PS)匹配后的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患者中观察到相同的结果。在所有患者和根据PS匹配的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患者中,多变量分析显示接受TDF治疗是病毒学和临床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。在停药随访2~3年后,ETV和TDF组患者的HBsAg清除率相近。与ETV组相比,TDF组患者有临床复发较严重的趋势。

ETV和TDF停药后病毒学(上图)

和临床(下图)复发率的比较(所有患者)

讨论

局限性

  1. 未随机分组,两组患者基线特征有差异,但在多因素分析中,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TDF治疗仍是HBV复发率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;

  2. HBeAg阳性患者样本量有限,TDF组患者停药后随访时间较短;

  3. 单中心队列研究。

结论

无论是HBeAg阳性还是阴性患者,与ETV治疗停药的患者相比,TDF停药的患者HBV复发率较高。与ETV相比,TDF停药后复发的发生时间较早,有程度较严重的趋势。因此强烈推荐在TDF停药后6个月以内和ETV停药后6个月后加强监测并增加检测频率,以便及时重启治疗。



3

HBsAg和HBV DNA水平可预测ETV联合PegIFN治疗HBeAg阳性患者的效果³

背景

已有多项研究评估了多种聚乙二醇干扰素(PegIFN)和核苷(酸)类(NAs)联合方案治疗CHB的效果,但优选治疗方案尚不明确。

目的

评估与ETV单药治疗相比,在ETV基础上加用Peg-IFN能否提高应答率,并评估ETV预处理的时间对治疗应答有无影响。

设计

纳入在既往2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接受过治疗的HBeAg阳性患者,评估患者的治疗应答。所有患者接受ETV预处理至少24周,随后进行分组,不同组患者分别接受ETV+PegIFN方案治疗24~48周,或继续ETV单药治疗。治疗应答定义为在PegIFN停药后48周时达到HBeAg清除和HBV DNA<200 IU/mL。

联合治疗研究设计

*应答:意向治疗人群随访结束时HBeAg清除且HBV DNA<200 IU/mL。**仅限获得应答的患者,未获得应答的患者持续治疗至随访结束时。

结果

在入组的234例患者中,118例接受ETV+Peg-IFN治疗(加药组),116例继续ETV单药治疗(单药组)。在加药组中,38%(38/118)的患者达到治疗应答,而在单药组中,达到治疗应答的比例为20%(23/116)(P=0.03)。既往未接受过PegIFN治疗、HBsAg水平< 4000 IU/mL且HBV DNA < 50 IU/mL的患者接受联合治疗的应答率最高(加药组 vs 单药组:70% vs 34%;P=0.01)。HBsAg和HBV DNA高于上述阈值的患者应答率较低,且加药和单药组之间无明显差异。ETV预处理时间与基线(随机分组时)HBsAg和HBV DNA水平相关(P均<0.005),但与治疗应答率无关(P=0.82)。

CHB患者的应答情况

讨论

局限性

  1. 未设置PegIFN单药组,但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评估正在接受NAs治疗的患者加用PegIFN的可行性,初治患者并非主要评估对象;

  2. 未评估使用PegIFNα-2a或2b对治疗效果的影响。

结论

HBeAg阳性CHB患者在ETV基础上加用PegIFN治疗的应答率高于ETV单药组。在既往未接受过PegIFN治疗、HBsAg水平< 4000 IU/mL且HBV DNA < 50 IU/mL的患者中,联合治疗的应答率翻倍。因此,可以认为该人群是这一联合方案的优选人群。



4

CHB患者NAs治疗过程中的HBcrAg水平对HCC发生风险的影响⁴

背景

慢性HBV感染是肝细胞癌(HCC)的致病因素之一。既往研究已证实,基线HBV DNA水平是发生HCC的独立预测因素,血清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(HBcrAg)水平可反映肝内共价闭合环状DNA(cccDNA)的水平。

目的

在接受NAs治疗的CHB患者中评估基线和治疗中血清HBcrAg水平能否预测治疗后的HCC发生率。

方法

回顾性队列研究,纳入1268例接受NAs治疗> 1年的患者。所有患者在基线和治疗1年时检测血清HBcrAg和HBsAg水平。

研究队列流程图

结果

在中位随访8.9年期间,8.9%的患者(n=113)发生HCC(10.3/1000人年)。根据基线HBeAg水平对患者进行分层,分为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两个队列。治疗1年时的HBcrAg水平较高与发生HCC相关,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(HBeAg阳性队列:P = 0.017;HBeAg阴性队列:P = 4.30×10-5;切点值:4.9 log U/mL和4.4 log U/mL)。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,与HBcrAg水平较低患者相比,治疗中HBcrAg水平持续较高的患者HCC发生风险较高(HBeAg阳性队列:HR:6.15,95%置信区间:1.89 ~ 20.0,P = 0.003;HBeAg阴性队列:HR:2.54,95%置信区间:1.40 ~ 4.60;P = 0.002)。排除酗酒患者的亚组分析得出的结果相似。

治疗1年时HBcrAg水平不同患者的累积HCC发生率

讨论

局限性

  1. 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,且未长期持续监测HBcrAg水平;

  2. 未评估肝组织病毒学情况;

  3. HBcrAg检测受HBeAg状态影响,因此在HBeAg阳性人群中,HBcrAg结果的可靠性降低;

  4. HBcrAg检测的普及性不高。

结论

在接受NA长期治疗获得持续病毒学抑制的患者中,治疗期间HBcrAg水平持续较高的患者发生HCC的可能性更高。对于HBcrAg水平持续较高的HBeAg阴性患者,经过NAs治疗并达到HBV DNA转阴可能不足以抑制HCC的发生风险。(来源:肝e声)




相关文章
本类推荐更多+
栏目热点更多+
用户评论